已解决
粉水比
来自网友在路上 1080提问 提问时间:2025-05-06 23:34:00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0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粉水比就字面上的定义是: 用多少份量的咖啡粉,搭配多少份量的水来冲煮出咖啡 例如:20克的咖啡粉,用300ml的水来冲煮,冲煮出来的咖啡 粉水比即为:20:300=1:15 而这个定义的前提当然是:滤杯或器材里的水基本都流完了,不能留下一大堆水 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粉丝或学员询问学长 为什麽有些咖啡店的粉水比是指:咖啡粉和最终萃取咖啡量的比例? 例如:20克的咖啡粉,无论水倒了多少,看下壶到了300ml的标线就把滤杯移开,这就是粉水比 1:15 到底我们要依循哪一个基准点?粉水比的水到底是算给水总量还是最终萃取量? 首先:学长先提醒大家,若你对粉水比的观念来自於:金杯理论 那麽金杯理论建议的1:16.7、1:17、1:18.18….等 都是以第一个定义为标准,也就是计算给水总量 所以1:17就等於20克的豆用340ml的水来冲煮,并让水从器材中流完 那麽为何还是会有些店坚持要以最终萃取咖啡量当作标准呢? 我们可以想像以下状况: 可能一:有些人的冲煮方式,并不会让滤杯里的水全部流完 因此若以给水总量当作标准,则每次移开滤杯的时间点就会不准确 乾脆以萃取出来的最终咖啡量当判断标准,反而能让每次出杯的浓淡萃取率较平均 这点学长就有亲身经验 我在使用KONO河野点滴法的时候,最後会给一段超级大水让粉层整个翻搅 但并不会让整段水都流完,而是一翻搅完就将滤杯移开 因此若以给水总量当作粉水比标准,我就没办法提早移开滤杯,必须等全部的水都流乾 这点又违背了点滴法的冲煮流程,粉水比的数据就会让我的冲煮造成矛盾 可能二:有些人的冲煮不习惯用电子秤,而以分享壶(下壶)的刻度线为参考依据 学长基本是没有电子秤不太会冲煮的人,但有些流派或较老式的冲煮法 可能比较讲究的是冲煮的手感和感官经验=用眼睛看+用经验分析 所以给水根本不用电子秤的情况之下,自然只能用最终萃取量作为粉水比标准 可能三:习惯使用手冲架+电子秤使用 使用手冲架则电子秤就无法侦测到给水总量,因此乾脆用最终萃取量做为标准 当然还有一些更单纯的可能: 从不知何年何月开始学咖啡开始,就是以最终萃取量做为粉水比标准,所以也就继续沿用下去 而无论以上有多少种理由,说起来或许和字面上的语意不太搭调 但当生活使用习惯了,学长认为还是要予以尊重 毕竟咖啡的冲煮标准不是只有金杯理论,而是很多各种流派的复合体 而各种流派均有其便利、冲煮、习惯的粉水比定义 因此我是不希望各位去做纠正的动作,当魔人不值得骄傲而是有点讨人厌 而是先看明白某人或某店的粉水比是以甚麽当作标准後,自行换算思考 换算的方式其实也不复杂 原则上咖啡残粉吸水的能力大约是1公克的残粉会吸收1.5克-2克的水 也就是说,若是以最终萃取量做为粉水比标准 要换算回正常定义的(给水总量)粉水比标准 就是在水的比例部分增加1.5-2即可 举个例子: 使用的粉20克,最终萃取量300ml,若以最终萃取量做为标准的粉水比=1:15 换算成正常定义的粉水比就是1:15+1.5-2=1:16.5-17,就这麽简单 了解了某人某店的粉水比,再来和自己的粉水比标准做比较或学习 这样就不会因为定义不同而导致判断标准错误,观察清楚後自己在心中偷偷换算就好 不可因为定义的不同而有不合理的争吵 回归到最原点,无论粉水比多荒谬、或是定义的标准多奇怪 只要能够冲煮出稳定、好喝的咖啡,对於店家、咖啡师而言已经是满分 定义不定义的、水粉比或各式各样名词都只是辅助我们学习的工具 绝非唯一标准,更与好喝没有绝对关系
2022-05-18 09:17:03 很赞哦!

复仇者 螺母 赛区 爸妈 万圣节 礼券 苏里南 安哥拉 广东话 室温 振动筛 枇杷膏 现象 物件 核果 中心线 水锈 乐维 叶锈病 东非 迦南 神马 店长 铁板 接骨木 口腔 树上 型号 大白 麻袋 亮片 卡尔 却又 黎加 玛丽亚 莎莎 可那 甘草 嫡系 癌症 红外线 科班 建筑 曼陀罗 红宝石 土豪 巴赫 盛器 去皮 群岛 贝利 化学反应 主调 贝多芬 电影 红樱桃 原产地 层级 基本功 电磁阀 路易斯 徐汇区 乌梅 大宇 已有 乙烯 图形 迷思